设计前线
标题:洗去油彩的小丑,露出了你我的臉
导语:暂无

炸雷一聲震天響,小得了金獅獎。

 

前些天,第 76 屆威尼斯電影節把最高獎項金獅獎,頒給了今年下半年最受關注的超級英雄電影《JOKER小丑》(雖然這電影講的是超級反派,但姑且也算作超級英雄電影)。很多人感到驚訝,更有人表達反對,認爲這是威尼斯電影節對商業化的妥協。但無論如何,該片成爲首部進入主流電影節、首部獲得榮獲主流電影節最高獎項的超級英雄電影,在電影歷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蒼勁一筆。

 


我得金獅獎了,笑一個吧

 

作爲漫畫、動畫、遊戲和電影角色的小丑,是蝙蝠俠一生的宿敵,往往也被視爲蝙蝠俠的陰暗面。在作品中,小丑或利用藥物和精神蠱惑糾集黨羽、或搞爆炸四處破壞、有時還親自下場赤手空拳跟蝙蝠俠互毆;在現實中,小丑號稱 DC 作品最偉大的反派、甚至漫畫歷史上最偉大的反派,就連自己的(前)女友都能收穫巨大人氣。

 

你很可能已經在遊戲阿克漢姆三部曲裏見識過小丑的癲狂,在電影《黑暗騎士》裏驚歎於演員對角色的塑造,在電視劇《哥譚》裏瞭解過小丑的思想,或者你本來就看過很多 DC 漫畫,對小丑已經非常熟悉。那麽你一定也會發現,小丑不像達斯·維達那樣,出場就帶著古典悲劇氣質;也不像終結者 T1000 那樣,有令人絕望的破壞力;更不像索倫那樣,能夠指揮如潮水般的嘍啰們毀天滅地。

 

小丑憑什麽躋身於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反派角色之中,爲什麽會有如此強大的魅力?


 

小丑的面具

 

  只需要糟糕的一天,最理性的人也能成爲瘋子。

 

由於美式漫畫特殊的創作方式,雖然能夠確定小丑1940年首次出現在蝙蝠俠系列的漫畫中,但他的最早起源嚴格來說已經無法定義。業界公認的三位小創造者(傑裏·羅賓森、比爾·芬格、鮑勃·凱恩)還曾經爲此互相攻擊過,而他們都已經去世,真相也就隨風消散了。

 

關於小丑的身世背景,在不同作品、不同 DC 宇宙中有不同版本。但在這些不同面具之下,隱藏著的都是小丑相同的內核。

 

上世紀四十年代的小丑是個喜劇色彩特別濃的胡鬧型反派,以至於首次登場就把自己給玩死了(隨後很快復活)。隨著時代推移,DC 漫畫風格不斷改變,蝙蝠俠系列漫畫的主題在螺旋式下降中愈發沈重,小丑逐漸成爲了一個帶有宿命色彩的純粹邪惡反派。在相對來說流傳較廣、認可度也很高的漫畫《蝙蝠俠:致命玩笑》中有過比較詳細的描述:

 

小丑原本是個生活在溫飽線上的普通人,希望成爲喜劇演員。得知妻子懷孕,爲了給家人一個更好的物質條件,走了歪路、加入犯罪團夥。就在首次作案前,他的妻子觸電身亡。而在犯罪過程中,同夥被擊斃,自己也因爲蝙蝠俠的干預,撲通一下掉到了化學藥劑之中毀了容。經歷了這糟糕的一天,他的精神狀態不再穩定,一個把作惡當成唯一樂趣的小丑就誕生了。這一般被認爲是小丑的標準設定。

 

《致命玩笑》中追尋喜劇夢想而失敗的小丑

 


新世紀來臨,除了電影《黑暗騎士》中對小丑這一角色空前的挖掘,伴隨電子産品機能的增長,蝙蝠俠系列遊戲也開始井噴。在阿克漢姆三部曲中,小丑在遊戲領域第一次成爲貫穿始終的大反派,和蝙蝠俠展開對決。

 

在遊戲劇情中,小丑爲了刺激蝙蝠俠,進行了一系列癲狂的犯罪,最終喪命,卻想方設法給蝙蝠俠注射了自己的血液,在後者腦內形成陰暗邪惡的小丑人格。三部曲雖有不同主線,但基本都在蝙蝠俠與小丑的糾纏中進行。而小丑不惜以死相搏,只爲對蝙蝠俠人格施加這種重大的影響,被蝙蝠俠總結爲:你只是害怕被遺忘。


 

阿克漢姆三部曲中的小丑形象,半邊消散爲蝙蝠暗喻侵入蝙蝠俠的內心



蝙蝠俠的理解正確嗎?一般來說,我們會將你只是害怕被遺忘理解爲,小丑是一個好出風頭的壞人,用作惡來迫使哥譚這座城市和它的居民記住自己,用死亡換來蝙蝠俠被感染,迫使蝙蝠俠始終被裹挾在自己的黑霧之中。

 

但實際上,小丑的思路沒這麽複雜。他只不過是想證明,從普通人、到有錢有權的人、再到意志如鋼鐵一般的蝙蝠俠,所有人在經歷了自己糟糕的一天之後,都會走向人性的反面。還記不記得《黑暗騎士》中小醜絕望而振聾發聵的宣言?

 

他們的道德觀、他們的原則,全都是個爛笑話。麻煩一來就什麽都不管。他們毫無原則,只會隨波逐流。我解釋給你聽:當災難降臨,這些文明人?他們會自相殘殺。

 

這種判斷當然很偏激,它的錯誤在於拒絕承認人性永遠存在善良和光明的一面。但是回頭想想,布魯斯·韋恩在雙親被殺之後繼承了雄厚的資産,還有個忠心耿耿的家僕保護他、教育他,這實際上是蝙蝠俠誕生很關鍵的因素。而小丑本就是社會底層掙扎不已的芸芸衆生之一,家裏就快揭不開鍋了,在連番打擊之下,根本沒有任何人或者事物能夠拉他一把。

 

再怎麽痛苦,布魯斯·韋恩始終擁有一個比小丑好得多的環境

 

蝙蝠俠從光明中遁入黑暗,就連對超人都有一套打擊方案,但他的內心始終是光明的;小丑則是在黑暗中試圖抓住虛假的光明,卻落入了更深的黑暗。

 

換句話說,蝙蝠俠糟糕的一天遠遠沒有小糟糕。就算父母雙亡,蝙蝠俠也是超級富二代,布魯斯·韋恩也是哥譚最迷人的花花公子。而小丑呢?這個窮鬼死了老婆、毀了容,在被命運拖下懸崖的時候,也沒有蝙蝠爪鉤槍,既然墜落、別無選擇,只能一路到底。


 

小丑的真相

 

  混亂即公平。

 

現在我們已經分析清楚,一個喜劇愛好者是如何狂飆突進、戴上小丑面具的。是時候探究小丑作惡的目的了。

 

和蝙蝠俠作對的衆多反派,都有一個作惡的根本原因。黑幫老大企鵝人,童年時代被人歧視、嘲笑,留下心理陰影;喜歡和蝙蝠俠鬥智的謎語人,希望向全世界證明自己最聰明,而他證明的方式就是犯罪;極端漠視生命的急凍人,本來在努力醫治得絕症的妻子,卻因爲贊助者的無情被事故影響而變異,妻子也因此喪生,從此走向正邪天平的另一端。

 

回頭看看小丑,與上述反派首先被社會質疑、傷害然後開始犯罪截然不同的是,按照普遍認可的《致命玩笑》劇情,小丑爲了改善生活首先選擇了犯罪,之後他的妻子死於意外,自己在犯罪過程中被蝙蝠俠攻擊、致殘,最終成爲大反派。

 

一般來說,貧窮並非犯罪的理由,況且大部分哥譚人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不少人偶爾會偷上幾把、搶劫老弱病殘孕,倒楣點的還要被蝙蝠俠胖揍一頓綁在大燈罩外面燙屁股。但縱觀哥譚大小反派,像小丑這麽歇斯底里的可就只有一個。

 


在哥譚市,大家都不好過

 


用我們比較熟悉的話來說,這叫罪有應得、死不悔改。但是在前文中我們已經討論過,如果沒有妻子觸電、同夥身亡、自己毀容,一個好端端只是窮的喜劇愛好者不會成爲小丑;而如果他原本生活富足,再怎麽也想不到去犯罪,搞得自己家破人亡。歸根結底,是什麽讓他始終掙扎在溫飽線上?小丑認爲,就是社會本身,這個按照既定秩序運轉的社會本身害了他。

 

《黑暗騎士》廣受好評,萊傑的表演以及他之後的遭遇,讓很多影迷想把這個版本的小丑附加上很多玄之又玄的哲學內涵,甚至有些朋友希望用尼采的超人理論來解釋小丑的行爲,認爲小丑已經超越正邪善惡 —— 但電影本身已經直白地闡述了小丑的思維模式:建立任何一種社會秩序,必然導致特定群體被壓迫,因此秩序無法帶來公平,只有無序才能逐漸産生公平。

 

爲了公平只能追求無序,爲了無序只能製造混亂,爲了混亂只能使用暴力。

 

這即是小丑在經歷了糟糕的一天後産生的思想,像IED一樣簡單直接、粗暴有力,也有一點錯的不是我,是世界的戲謔。所以,不同於企鵝人耀武揚威式的犯罪、不同於謎語人對證明自己智商的執著、不同於急凍人對所有生命一視同仁的冷漠,小丑有一個明確的報復目標,這個目標不是特定的人或事物,而是作爲一種公理的社會秩序。

 


希斯·萊傑扮演的小

 


不過,小丑的思想在現實中也存在有趣的對照。

 

新制度經濟學大師、1994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道格拉斯·諾斯,曾經與經濟史學家約翰·瓦利斯、政治學家巴裏·溫格斯特合著一本《暴力與社會秩序》,引起學界廣泛關注。

 

書中一個驚世駭俗的觀點,簡而言之,就是對暴力的限制是一種特別的權力。普通的個體面對暴力往往是手足無措的,只有特定的群體才能對抗暴力。在這一前提下構建的秩序,其基礎是不平等的。(需要說明的是,這種不平等更多的是一種學術性質的描述,而不是正確或者錯誤的價值判斷。)

 


道格拉斯·諾斯

 


怎麽樣,是不是有點耳熟。這就像小丑在電影中說的:我是混亂使者……你知道什麽叫混亂嗎?混亂是真正的公平。我們無從得知這些年來參與構建小丑這個人物內核的作者們是否讀過《暴力與社會秩序》或者瞭解過諾斯其人其作,只是小丑的思想的確和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有那麽一點點相似。

 

單看小丑這種想法,當然是病態、邪惡的,好孩子不要學 —— 按照我們正常人的思路,就算犯罪時被蝙蝠俠胖揍一頓、扔進阿克漢姆,你也應該好好改造、重新做人。但是,這種以暴力引發混亂來尋求公平的想法,在小丑身上形成了一種微妙的邏輯自洽。既然他已經戴上了病態的面具,就不得不用病態的眼光去審視社會,不得不看到病態的社會,並認爲必須用終極的病態即暴力,對這個社會下一劑猛藥。

 

小丑的所作所爲與其說是在虐待、破壞、殺戮,不如說是在製造恐懼、傳播恐懼,製造混亂、傳播混亂。他想要的是自己理想中的哥譚乃至理想中的世界,一個無序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裏,所有人面臨同樣的混亂、同樣的困境,暴力和對暴力的無助、恐懼讓所有的權力、錢財、身份都失去了意義和價值 —— 不管你是普通人還是權貴階層,下一秒都有可能灰飛煙滅。

 

社會將不再有秩序可言,只有這樣才可以慢慢實現小丑心目中真正的公平。

 

小丑的思想讓他有了殉道者的色彩,雖然他的行爲依然是違背正義的,然而他的目的是爲了追尋心中的公平。撥開他厚重的妝容、奪下他手中的IED、抽出他體內的酒神因數,這就是小丑的真相。


 

小丑的背面

 

當你凝視深淵,深淵也在凝視著你。

 

如今,是蝙蝠俠的陰暗面這個形容已經被普遍接受。不過,把這句話真正釘在小丑設定上的,是近幾年才創作的漫畫《蝙蝠俠:白騎士》和新角色狂笑之蝠。在《白騎士》中,小丑的(前)女友哈莉·奎因試圖用自研藥物治療小丑的精神病。病情好轉的小丑幾乎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立志彌補自己犯下的罪過,甚至當選哥譚市長,還有效控制了哥譚大大小小的牛鬼蛇神,成爲民風淳樸的哥譚市的最好代言人。

 


《蝙蝠俠:白騎士》

 

當然,邪惡之火沒那麽容易徹底撲滅,於是小丑市長組建了哥譚特警小隊,配備量産版蝙蝠車,有效打擊犯罪。反之,蝙蝠俠雖然和從前一樣自行其是遊走在法律邊緣,卻遭受了家庭變故變得更加偏激、無助和失控,被小丑玩弄於股掌之間。

 

初登場於《黑暗之晝:鑄件》的狂笑之蝠有著更加曲折的來歷,平行宇宙的蝙蝠俠終於陷入瘋狂殺死小丑,也被小丑的毒素徹底感染,成爲了殺人不眨眼的大魔頭狂笑之蝠。有趣的是,本宇宙的小丑反而很討厭狂笑之蝠,認爲狂笑之蝠無差別徹底毀滅一切的做法有悖自己的理念,甚至同本宇宙的蝙蝠俠合作擊敗了狂笑之蝠。

 


《黑暗之晝:鑄件》

 


無論如何,蝙蝠俠中的其他反派可沒有附身蝙蝠俠這種特殊待遇。這足以證明,不僅小丑認爲蝙蝠俠讓自己完整,即使是對於上天入地戰無不勝的蝙蝠俠來說,小丑也是一個特別的對手。首先,他們的人生中都經歷了糟糕的一天只不過選擇了不同的應對方式,蝙蝠俠選擇打擊犯罪,小丑選擇報復社會。

 

其次,他們都對哥譚市的現狀不滿,蝙蝠俠選擇以暴制暴、維持微弱又危險的平衡,小丑更傾向於掀桌子的崩潰療法。

 

最後也最重要的是,在兩人各自的人生歷程中,蝙蝠俠愈發克制、隱忍,小丑則越來越癲狂、囂張。早年作品的蝙蝠俠還常常雙持衝鋒槍掃射犯罪分子,後來仿佛是爲了和小丑作出區分,一次又一次爲自己的義警行爲加上種種約束,成爲了一位戴著鐐銬淩駕於法律之上的陰影中的英雄;小丑則把沒有約束當成唯一的約束,只是從心所欲地淩駕於法律之上,在毫無道德觀念的不歸路上越走越遠。

 

二者之間的唯一區別,似乎就是福山(對,就是你們熟悉的那個日裔美籍的福山)所說的由誰的規則來做主” —— 反正都不是認認真真遵紀守法的人,區別就是你說了算還是我說了算。

 


穿過我、看到你

 


這樣對比來看,蝙蝠俠這個隱姓埋名、殫精竭慮、忍辱負重爲哥譚獻完青春獻子孫的英雄,確實不如小丑那樣瀟灑。有過相似的遭遇,也都越過了法律邊界,蝙蝠俠之所以沒有成爲小丑,恐怕只是一念之間的事情,就連蝙蝠俠內心可能也有這種想法。編劇們更毫不避諱,在《白騎士》的結尾甚至安排了一段蝙蝠俠向奎因詢問小丑安危的劇情,營造出一種一體兩面、莫逆之交的戲劇性,讓人感到意味深長。

 


你們最終真的會殺死對方嗎?

 

如今,動漫遊作品反派有粉絲已經是平常事,但小丑的粉絲在情感上更加投入,還衍生出飯圈一般的群體,將其作爲彰顯和表達自我的標籤。小丑究竟魅力何在?正如當下這部電影《小丑》導演托德·菲利普斯所言:代表著一種自由。誠然他是個壞人,在我們的影片中他也是個壞人,但人們喜歡的可能是這種自由感……我們並不會想成爲他,但你可以欣賞他的作風。

 

我想,這種欣賞,或許是每個人心中潛藏的小惡魔在施法。經歷了八十年的故事發展,如今的蝙蝠俠在照鏡子時,應該總會看到這個濃妝豔抹的瘋子。坦白說,我們每個人在照鏡子時,沒准也要看到這個濃妝豔抹的瘋子。誰也不能確定,一旦經歷了糟糕的一天,是會像蝙蝠俠一樣保持著正義之火,還是會像小丑一樣墮入黑暗。

 

我們能做到的,就是用心中的小天使去抑制那個小惡魔,別讓它在欣賞之後有進一步行動。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玩遊戲別玩盜版、過馬路看紅綠燈、坐地鐵先下後上、遛狗時記得牽繩、見到占著籃球場跳廣場舞的就老老實實走開 —— 要認真地遵守這些生活中不起眼的規則。正是這些千萬個規則維繫著社會的正常運轉,否則就真是人人皆小,哥譚實體化,大家每天都要擔心能否看到明天的太陽。

 

行文至此,你可能想問,爲什麽沒提到小丑在《黑暗騎士》中那句引發病毒式傳播的經典臺詞?當然會提到,還要放在最後。

 

其實在寫這篇文章的過程中,我突然意識到一個問題。野原新之助也有一句名言:我還是個小孩,何必那麽認真?對野原新之助來說,自己的全部世界就是家和幼稚園,太不起眼,以至於沒有認真的必要。

 

可能小丑也是這樣想的,在哥譚,在這個混蛋的世界,在我們每個人短短的一生中,何必那麽認真?如果小丑來到現實世界匆匆一瞥,卻發現那麽多人在不厭其煩地分析自己的內心世界,恐怕他的第一反應依然是:

 

Why so serious?

 



文章來自微信公衆號: 等待魚魚(ID:VGTIME2015),作者: 等待魚魚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