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前线
标题:《雙子殺手》撲街,李安的新技術爲何難以反饋到票房?
导语:暂无

  李安導演在《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和《雙子殺手》中對新技術的運用是探索性質的,甚至于很多下了很大功夫、難度頗高的電影場景中,普通觀衆未必能夠發覺其中的玄妙和新技術的優勢。


  李安導演自《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後,再次帶來了技術話題十足的新作《雙子殺手》。


  對電影技術沒有太多了解大衆首先就被多種上映規格弄得眼花缭亂:即使從最基本的清晰度、幀數、3D/2D來分類就能分出大量不同組合,最高規格的4K/3D/120幀CINITY影廳在全國寥寥可數,2K/3D/120幀的杜比影院也算不上多;3D60幀的影院較爲普及,同時還有24幀3D、以及IMAX2D等格式上映。


  關于120幀的問題,影視媒體們不得不再次把《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上映時的科普再說一遍。傳統電影一般是24幀,也就是一秒鍾24個畫面,120幀簡而言之就變成了每秒鍾120個畫面,整體觀感會有很大差異。





  讀娛君現場觀看了2K/3D/120幀的杜比影院版本後,認爲《雙子殺手》的120幀帶來了與傳統24幀電影感官上的很大區別——高速場景變得無比順滑、清晰,而不是以往影視中高速動作下司空見慣的“動態模糊”,視覺上的真實感極強。但同時,不適應感也會出現,這或許源于多年24幀電影帶來的對“電影感”的既定習慣認知,畫面過于真實的《雙子殺手》反而令人覺得沒有“電影感”。





  但作爲一項尚未普及的電影技術,觀衆的習慣變化最後自然會隨著時間而改變,于《雙子殺手》的市場表現而言,問題其實不在此。李安導演運用技術的方式——電影技術爲一個合適的好故事服務的成果,我們從《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裏就能看到,這部電影獲得了票房和獎項口碑上的全方位成功,但在《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和《雙子殺手》中,情況又全然不同了。



  技術話題過于耀眼未必利于電影宣傳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上映時,全國能夠放映120幀的影院屈指可數,但關于新技術的話題卻幾乎占據了電影相關的每一篇評論裏,同樣的情況也再次出現在了《雙子殺手》上映後。這種情況對電影宣傳傳播效果帶來的影響,其實並非完全是正面的。


  原因之一在于,李安導演在《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和《雙子殺手》中對新技術的運用是探索性質的,甚至于很多下了很大功夫、難度頗高的電影場景中,普通觀衆未必能夠發覺其中的玄妙和新技術的優勢。在《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中,大量的特寫近景鏡頭讓演員臉部毫發畢現,中場大秀的聲光表現在新技術改造下無比清晰、亮眼,但于觀衆而言,卻未必對情感上的入戲有正面幫助。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是一部細思之下頗爲內秀的電影,光鮮之下其實是一部有著許多情感話題的電影,但新技術帶來的關注反而奪取觀衆了對劇情本身的細微思考空間。反過來從視聽語言上來說,《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又並非是一部強調視覺奇觀的好萊塢特效大片,也就是說,李安對技術使用的表現形式是低調內斂的,但技術本身又是被討論最多的話題。


  《雙子殺手》同樣如此。這個劇本有一個具有90年代好萊塢動作片氣質的主線,粗看之下其實相當平平無奇。強大的退役特工、貌美的女特工,克隆退役特工的年輕殺手,再加上各種標配式的槍戰、飛車、打鬥戲碼,似乎沒什麽新意。但對電影了解較深的觀衆又能看到其中的不同——因爲高幀率加入後,司空見慣的火車暗殺、摩托車追逐的橋段觀感變得全然不同,而在克隆特工故事背景下,李安導演讓大反派講出的那些質問,父與子之間對“走過的彎路”的不同理解,其實也影射了相當多的現實問題。





  總結來說,《雙子殺手》雖然在類型片題材上與《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不同,但從李安對新技術的運用探索角度來看,其實是如出一轍的。


  3D電影初期《阿凡達》、《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技術的角色既是宣傳傳播中的主角,也是電影讓觀衆“值回票價”的主力來源,他們都用奪目的視覺效果塑造了夢幻般的全新世界,但《雙子殺手》不同的是,李安導演試圖在一個現實化的故事中試探新技術的使用方式,呈現出的效果其實並非是奪人眼球的,《雙子殺手》的劇本也是光華內斂式,普通觀衆在被技術話題吸引的同時,未必能看到其中的閃光點。


  《雙子殺手》裏用動作捕捉技術塑造了一個年輕版的威爾·史密斯,同樣是這種“觀衆未必get到”效果的另一個例子。不同于以往電影中的減齡技術,而是全部由CG打造的人物,這樣的角色在真人電影中成爲主角之一而幾乎沒有任何違和,其實是相當困難的一件事,在120幀+4K的規格下更是加倍提升了難度。回到上文的話題,這種暗地裏克服困難的過程,普通觀衆未必會當一回事——從觀感來說,與以往通過畫面修改、借位、替身等等結合的展現“同一個人出現在銀幕中”的效果相比,普通觀衆未必能明白其中技術層面的區別。





  讀娛君認爲,《雙子殺手》並非是一部老套的90年代動作片套上120幀的噱頭這麽簡單的電影,但未將技術的亮點在電影中突出展現出來讓大衆看到其中的妙處,卻是既定事實,不能爲市場所偏愛也是正常的了。



  李安的嘗試不會是120幀電影的最終形態


  顯然,李安對新技術的這種運用方式不會是終點。就以畫面幀數來說,24幀的電影之所以曆久不變,早期是膠片成本與清晰流暢度之間的權衡結果,並非是視覺體驗層面的最優解。24幀的標准曆史過于悠久,對整個電影制作、放映體系而言幾乎成爲難以撼動的慣例,此前僅有《霍比特人》采用了48幀,就已經收到了“太流暢不像電影”的反饋,此外就是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和《雙子殺手》了。


  120幀面臨的最大“敵人”其實是24幀電影曆史培養起的數十年觀影習慣。新的電影技術打開市場,李安兩部電影的選材就顯得有些不符合市場規律了——就像當年《阿凡達》帶來的3D熱潮一樣,突破性的、需要影院設備爲之配合的電影,必須是能夠奪人眼球,給人以超越現實的體驗的。而李安導演的兩部作品的設定過于現實,很難給人這樣的衝擊力。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也可以暢想一下高幀數電影的發展方向。讀娛君認爲,其極致高清的特點具備很強的真實感,在紀錄片領域或許有很好的發揮空間。同時從《霍比特人》48幀的效果來看,其實在創造魔幻世界觀方面,高幀數同樣有可取之處。只是隨之而來的問題是,許多在24幀下不易爲觀衆發現的瑕疵會在高幀數中顯露無疑,對電影的制作而言是更高的挑戰。



  60幀、24幀、模糊處理下的24幀的區別



  從對票房的實際影響來看,《雙子殺手》很難讓觀影的主流滿意:技術性的話題遍布全網,導致對該話題更爲感興趣的男性受衆更爲熱衷,燈塔專業版顯示,其預告片觀看的男女比例分別爲67.4%和32.6%;但實際上沒有太多張揚視覺奇觀的電影內容,又容易讓被技術話題吸引而來的男性觀衆感覺不符預期,最終或許只有少部分的“硬核影迷”會完全滿意。目前其豆瓣評分7.1,在李安導演的作品中是居于下遊的。


  10月18日上映首日,《雙子殺手》以5571.37萬元的首日票房登頂單日第一,排片高達29.3%,但第二天就下降到了單日第三,10月20日下午6點已經落到第四,被國慶檔電影《中國機長》反超,上座率僅有6.6%。走勢逐漸不敵《沈睡魔咒2》和《航海王:狂熱行動》,淘票票評分8.1,也是三部中最低的,以這樣的趨勢下去最終票房成績不會太鮮亮。





  總體來看,《雙子殺手》是李安用最新的技術拍攝的一部最不像“新技術電影”的作品。從市場角度來看很難成功,更多的意義或許還是對電影行業本身而言的創新嘗試吧。


  

本文來源:讀娛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